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

「諸君」的太陽(病)

近日韓國熱播中的《主君的太陽》,女主角有個「大太陽」的稱號,浮遊人間的怨魂都愛找她麻煩。女主角醉後,怨靈就可以佔據其肉身,而男主角「主君」就像一個法師,可以幫女主角驅走邪魔。「太陽虛弱,被怨靈佔據肉身」和「主君驅邪」,與中醫解析人染病及治病的理論是一致的。而且,女主角的暱稱「太陽」亦是中醫理論裹一個常見的名詞。中醫的「太陽」可以指很多概念,其中一個就是「太陽病」了。

太陽病
「太陽病」並不是指女主角「大太陽」病了。(笑)「太陽病」是甚麼呢? 「太陽病」代表在外感病時,邪氣(不正常的天氣)侵入身體,人體的正氣充足,能與病邪對抗。我們常說的「傷風」就其中一個致病原因,只是後來被人當成病名使用。
  • 「太陽病」典型的證候(症狀)有︰頭和頸僵硬及疼痛、發冷,還有浮脈。
當我們患上以上證候時,我們慣用「感冒」來形容。不過,「感冒」這個名字有些局限,因為我們不能憑此而預測病情的發展。「預測病情」?會不會太神了?我們的宗師,張仲景醫師,對外感病有深入的研究。他撰寫了一部典藉,叫《傷寒雜病論》,裹面就清楚地敍述了整個外感病的來龍去脈,就像是外感病的自傳,或者可以說是一本地圖,令我們知道病的來源及發展,下一步會怎樣,就像劇迷口中的「劇透」,故令我們可以「未卜先知」。
你雖然未聽過「太陽病」,但你必定曾經患上。葛根湯,一個家傳戶曉的藥方,相信大家都曾服用過而治好「感冒」。這個方就是治療太陽病的其中一條常用藥方,可見「太陽病」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。


知太陽,知長退
為什麼我需要認識「太陽病」呢?我知道「感冒」不就夠了嗎?之前,在《看中醫前的兩件事》提到,如果能懂一點的中醫知識,就可以防病治病,亦會明白醫師的治療方法及疾病的大概發展方向。舉個例子,你患上了太陽病,服了醫師的藥,發燒和怕冷都沒有了,你以為自己已經痊癒。然而,隔天又發燒了,但是沒有怕冷的感覺。如果你不認識「太陽病」,可能會狐疑︰「為甚麼服藥了,好了又會復發?」你甚至猜測醫師用藥太輕或者診斷錯誤。其實不然,這只是「太陽病」一個常見的轉變,是可以預測的。所以,若然你對太陽病有初部的認識,就可以明白這個病會如何發展,如何轉好,如何變差,令你能夠防病治病。

補充資料
1. 「太陽病」代表在正氣較強的情況下,有邪氣留在身體外層,然後出現「頭痛、項*和背僵硬,怕凍,甚至發熱」。這時,你就是患上「太陽病」了。
*註︰前為頸,後為項

2. 「感冒」原為「感風」,見於清朝,源自宋代,意指「傷風」,即感受風邪而引起不適,並不包括所有的外感病(例如︰傷風、傷寒、傷溫、傷暑等)。

3. 「邪」並不是指妖魔鬼怪,只是指「不正」,即是不正常、太多了,所以「風邪」只是指「太多風」了;「寒邪」是「太多寒」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