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

發燒又駛乜怕喎?

發燒,中醫稱作發熱,即是體溫超過37.5°C (99.5°F)。現時,對於發燒,一般都會服食退燒藥或消炎藥來治療。不過,中醫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論和治療方法,等我同大家分享啦。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monsterparent.com/

發燒反映身體較強壯
據中醫的醫理,發熱是「正邪抗爭」的表現,反映身體比較強壯。「正」是指正氣,即是身體流動的氣血,本身具有抵禦外邪的能力;「邪」是指邪氣,即是自然界不正常的氣候。談及邪氣時,必須與正氣一併討論。當正氣偏虛,自然界的一切氣候都可以是邪氣,例如你連續通宵達旦工作數天,身體疲倦不堪,正氣甚虛。這時地鐵的冷氣,街道迎面撲來的風亦是邪氣,多吹一會就會生病,所以邪氣又可稱為「虛邪」,即乘虛而入的邪。至於抗爭,雙方要勢均力敵,或者至少不會一面倒,才稱得上抗爭。

發熱本身是「正邪抗爭」的表現,所以,外感時出現發燒並不可怕,反而是好的現象。若然正氣充足,邪氣亦盛,抗爭會更激烈,體溫會更高,身體會有更多的不適。相反,若然邪氣盛,正氣卻不足,一直捱打,身體反而沒有任何不適,自然不會發燒了,只會出現極度疲倦,昏昏欲睡的感覺。所以,一般的老人家患上外感都不會出現發燒,而只會整天睡覺,因為其身體太虛弱了,無力抵抗。

中醫治療發燒是因勢利導
中醫治療外感發熱,會引導或扶助正氣對抗邪氣。退反映正氣獲勝,氣血的鬱滯亦會相應消除,其他的感冒證候自然隨之消失,而且很快就可以恢復健康。這跟服退燒藥退燒不同。另外有一種情況,病人初患感冒時,並沒有發燒,服了中藥後反而發燒,一般人會稱這種情況為「發左出黎」。其實,這反映了身體的正氣增強了,有足夠的能力與邪氣抗爭,才會出現發燒。這種由無到有的情況,應該是一種好的現象。

而退燒藥並非扶正袪邪,而且減低身體對外邪的反應,一般人俗稱「㩒住」。熱雖退卻,但是因邪氣引起的氣血鬱滯並未解除,身體會留下宿疾,例如四肢關節痛、頸痛、脇痛等頑固痛證。這樣是不是一個好的治療方法呢?值得大家深思。

附:有種情況是介乎發燒與不發燒之間:病人發燒,一段時間後體溫回復正常,一時又會再次升高,如是者,一天重覆幾次。這又怎麼一回事呢?其實,正如上面所說,發燒是正邪抗爭的表現。那麼,熱退,就是邪氣戰勝;發燒,就正氣再次與邪氣抗爭。那麼,為什麼正氣會有時敗退,有時會捲土重來?很簡單。正氣不夠強,但又並非弱到手無摶雞之力,所以,正氣需要「儲氣」,待正氣足夠了,就會與邪抗爭,身體就會發熱。但始於是正氣不足,不能打持久戰,邪氣勝,正氣暫時鳴金收兵,發熱的情況就會暫時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