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初年,蒙古人為了有效管治,採取高壓懷柔政策,並將人民劃分成四等,分別為蒙古人、色目人、漢人及南人。其中,色目人地位較高,多為社會的名流或達官貴人。每當色目人犯事,色目人的官員都會設法保護犯事的族人。由於色目人團結一致,互相保護,維護彼此的利益,所以,他們一直都很強大,橫行無忌。而在元朝的懷柔政策下,部份的漢人在朝庭中亦被安置了一官半職,但郤只能擔任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副手。
失去國家,淪為「亡國奴」的漢人理應團結一致,互助互利,養精蓄銳,圖求收復江山。可是,經歷數十載,團結一事寸步未行,仍等留在喊「團結漢族」口號的階段。「團結漢族」一詞更成為佳節之時,族人宴請親朋的籍口。團結未成,族人更因生存而爭奪資源,互相攻擊。每當漢人觸犯了元朝法例,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官員尚未表態前,漢人的官員更是唯恐天下不亂地挺身而出,公開指責犯事的漢人,直斥其非,還說甚麼讓整個漢族蒙羞之類的說話,更稱此為大義。
這種事不斷發生。年輕的色目人看在眼裹,亦摸不著頭腦。他們問族中的智者:「若然我們犯了事,或者做事不符合族規,只要有合理解釋,族裹的官員都會優先維護族人。這不是必然的嗎?為何那麼漢人的官員卻反其道而行呢?」
色目人的智者說:「短利。」
幸好,最後因為天災連連,民怨四起,元朝覆滅。而那個利大於義,上下交征的社會亦不復存在。奈何,歷史是不斷重覆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